主页 > 曲艺文摘 > 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
一生 一生 一生——从真实的板桥到虚构的皮五看人生命运的定性与不确定性
发布时间:2015-12-09 点击数:

性格与命运  一生  无法诠释成败因果    

清代嘉庆己卯夏5月,即公元18195月,署名为梅溪主人者,首次刻印出《清风闸》发售于市场。书432回,约7万余字,标明为浦琳撰,说“乃以己所历之境,假名皮五,撰为《清风闸》故事。”进而强调:“惟《清风闸》一书,既实有其事,复实有其人,为宋民一大冤案,借皮奉山以雪之。”在这本署名浦琳所撰的《清风闸》刻印本里,直到第11回,皮奉山才正式登场。皮五这个人物,只是一件奸杀案中最终引发包公断案的重要人物。作者只是试图以公案的故事吸引世人,以因果报应教化世人。恶有恶报,善有善果,这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不变的规则。那么,百姓去听什么?听浦琳的绝技,听他异于其他书家的独特表演技巧,其中尤以模仿女子说话为极妙。浦琳所塑造的皮五,是一位与文化沾边的人,他会唱《醉打山门》,会唱《卧雪归窑》,讹人讲究急智,赌钱见好便收。他穷途而邪恶,富足而济贫。一个身无长物的无赖之徒,陡然间家拥万贯,只是因为带有迷信色彩的偶然,无法用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定律来诠释。    

到了清代咸丰以后的龚午亭,《清风闸》有了质的飞跃。皮五成为全书的主角。辣子,在各种无赖行径之外所表现出的行侠仗义的善举,正是老百姓最为喜爱的民间英雄的侧影。龚午亭饱读各类野史小说,有过目不忘之智;同时每说必有变化,有日变日新之才。龚午亭在扬州说《清风闸》长达30年之久,而且每年整部书要反复演说多次,每次都有突破与创新,“故闻者终身倾倒而不厌。”龚午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活了70多岁,终身拒收徒弟,他说:“道贵自得,可以神悟,不可以迹求也。”由于其终其一生励志出奇,龚午亭的《清风闸》,与浦琳的《清风闸》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应该是皮五的性格与命运。求变,求新,求突破,这是所有文化艺术得以延续与发展的本源。这里,我们就要说到杨明坤先生表说的《皮五辣子》了。正如季培均局长在杨版《皮五辣子》序言中所说:“在杨明坤的评话中,我们又欣喜地遇见了自浦琳的无赖皮五,龚午亭的侠义皮五之后的又一个皮五:凡人皮五。这是一个归真的皮五,这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皮五,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皮五,这是一个会令你生发许许多多人生感悟的皮五,他就栖息在你从小到大尔后到老没有离开过的那条旧巷里……”。杨明坤的皮五,紧紧围绕情感这条主线,寻常百姓的情,穷苦民众的情,贴切细腻,真实可信,生动感人。皮五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都会让人联想到当今的生活,联想到身边的人物。尤其是皮五性格的发展变化,脉络清晰,合情合理。性格推动着他的命运的发展变化,而命运,也由浅入深地改变着他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太熟悉这句话了。性格决定命运,是瑞士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名言。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我们所知的潜在意识的控制,正是这种意识,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独特的性格,它是每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荣格的这个“经典四决定”早已成为世界的一种文化共识,而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疾病进行临床治疗,业已形成了新的学科。性格决定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名言,甚至影响了我们对身边的同事、朋友、熟人的概括性判断。当然,在更长的一段时期里,它还影响着我们对文学、戏曲作品中人物的解读与评述。更加令人感慨的是,我们会看到高考、中考试卷中许多对历史人物性格认知的提问,那些近似幼稚的标准答案,令我们对人的解读简单到难以置信,复杂到无以应答。性格,一个多么简单的意义界定;性格,一个多么神秘的人性分类。那么,你真的能准确地辨别出一个人的性格吗?人的命运,真的会沿着性格的路线图往前走吗?其实,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当你尝试着去询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便会发觉,有一层一层的疑云渐渐浮出,迷惑着你的判断。事实上,性格,只会为你的命运提供某种可能性;事实上,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有着不可确定的多面性;事实上,一个人的性格,会随着外界因素的猛烈搓压或者不可预测的突发冲击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事实上,我们往往只是通过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某个人的故事来辨别他的性格。但是,人往往隐藏着许多除了上帝及个别当事人才会知道的故事,所以,人的性格,就如同一个看似稳固的目测不到边际的多棱体,你从见到的那个侧面去为它命名,只是说对了一部分。好吧,还是来说具体人吧,扬州人所熟悉的人物隋炀帝杨广,史书上说他年少的时候,便有心计,书房里的墙壁上悬一把生锈的剑。为什么?因为隋文帝杨坚立了长子杨勇为太子,是接班人,而他只封为晋王。悬一把浮尘的锈剑,是表明无争夺龙椅的野心。《隋史》,是由灭隋的唐人修的,杨广的功绩自然会避而讳言。事实上,杨广十二岁领兵打仗,二十岁成为数十万军的统帅,而且战无不胜,英武盖世,他在那个弑杀成瘾的战乱年代,率兵攻下金陵后,令人起敬地严令全军对草民封刀、禁抢。他是在毫不隐晦地讨好天下人心。显然,他丝毫没有掩饰威盖兄长晋王的帝王之气。那么,壁悬锈剑的韬晦与虚伪,便成了与他尽显雄风、赢取民心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后来的民间传说以及小说演义里说他先杀父后杀兄夺得皇位,《隋书》却并无记载,杨广凶残无情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谜点。首先,《隋书》上说,他与萧后维持了36年的婚姻,“恩隆好合,始终不渝”,他是一个重情之人。他这样写过扬州:“流波将月去,湖水带星来”。板桥的那首“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有没有受过杨广的启发?好吧,下面要更多地提到板桥,这里还说杨广的诗,他说:“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扬州的这个定位,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他的文才并非虚得,由他设立的科考制度,沿袭到清末,他的创新天赋被历史所验证。他为丝绸之路开辟了最早的通道,他的远见卓尔不凡。还要提开凿贯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吗?大多数史学家们认为,他最大的败笔,是三征高丽,其实,他是想完成父亲的心愿。他不是小看了高丽,他是忽略了一支超级大军最基本的后勤保障体系。当然,他也低估了天时的恶变,忽略了国家内部的异派势力,他一心想让这个国家强大无敌,但他不明白民意才是无敌的。事实上,他是一个性格的矛盾体。他性格的任何一个特征的演绎,都可能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历史不可以重写,但历史从来就不可能是真实的纪录。试想,如果征高丽一次完胜,科举制度的完善实施使济国之才层出不穷,《隋史》,由隋人自己来写,那就一定是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杨广大帝。而他骄横、暴劣、荒淫的性格,会有一连串反过来的词语替代。    

历史人物的性格,细细地看史料,都能从中看到截然不同的两面。    

那么,我们就要说到郑板桥了。    

   

关于郑板桥,我们一半用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一半用他自己编纂的文集。郑板桥的文集,应该是相对准确的,他自己曾在《后刻诗序》中这样地放下狠话:“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此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头!”板桥要发一个咒语,都是这样的悍狠。这样骇人的辣性,让你联想到评话中皮五的做派了吗?    

直率到从不去考究骂人或者抨击人的方式,这是板桥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当然还有与之相反的性格的另一个方面。后面再说。他怒骂袁枚的凶恶程度,类似妇辈。这个,在他的文集中都有详细的话语刻印在册。先说他毫不留情地怒斥身边的文人,那也是为一般人所不敢为的,在他文集中一篇《与起林上人》书中,直言抨击讨好富商者黄某、杜某、金某的无耻之行,又说:“更有一班无赖文人,日奔走于彼等之门,依附阿谀,说石为玉,指铁为金,谓某诗近古,某诗逼唐,才由天授,非关人力,谁说商贾中无才乎……特如黄、朱二子,学力俱优,在扬州薄有声名,愚素钦仰,乃亦追逐其间,随声附和……”。板桥的这些文字,都是刻印而散发于世的,想想当事者看到,会是何等的迁恨于他。但板桥是毫不顾忌的。“使酒骂座,目无卿相”,这似乎是他的禀性。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与卢雅雨》一文中,他为了推介一个精指头画者托卢照顾,是这样歌而颂之的:“窃念本朝风雅一席,自新城王公以后,六十年来,主者无人,广陵绝响,四海同嗟。天降我公,以硕德峻望,起而继之,且又居东南之胜地,掌财赋之均输,书生面目,菩萨心肠,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是不是感觉阿谀得有些肉麻?实事求是地说,禀赋天性只适宜做文人者,最理智的选择,还是不要去为官,为大官,为重权。其实,为官,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并非人人都具备这方面的性格要素。不适宜者,走上这条路,到头来,其命运大多惨不忍睹。即便我们所经历过的文革,人与事似乎还历历在目,就不必细说了。单说卢雅雨,一个文人,非要当两淮盐运使不可,结果,先被流放边疆数年,后因盐商窝案,以收贿罪沦为阶下囚,不久惨死狱中。这位,就是郑板桥赞颂的“硕德峻望”者。当然,话说回头,文人要感恩,也只有说几句溢美之辞的能耐,譬如郑板桥的感恩。郑板桥中举时,已年近半百。在当年,中举不一定就能当官,吏部有长长一串名单,有闲挂一生而不能赴任的进士,不足为奇。郑板桥一方面愤世傲物,一方面则巴望着仕途荣华,这就是人的性格的复杂性。郑板桥于乾隆六年九月第三次进京,结识了一位皇室贵人,他便是慎郡王允禧,字廉斋,号紫琼道人,是康熙之子,乾隆大帝的叔父。他们有过数次亲密的交往,板桥为紫琼道人所著《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所作的序,则显示了他别出心裁的捧人的智慧,他夸慎郡王的超凡脱俗与字字珠玑,是这样说的:“胸中无一点富贵气,故笔下无半点富贵气。专与山林隐逸、破屋寒儒争一篇一句一字之短,是其虚心善下处,即是其辣手不肯让人处。”你闻得到丝毫的媚气吗?当然,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还是省略掉了板桥为王爷所序的许多意思相近的溢美讨好之辞,事实上,当年即使中了进士,依然会有许多人无法等到上任为官的机会。郑板桥在他那个可怜的年纪,自中进士后,苦苦等候了七年之久。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苦熬。很明显,被板桥在序里称为“主人”的慎郡王允禧,为板桥渴盼七年后赴山东坐上县太爷的交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可以顺便提一下除皮五之外的板桥的一生,一生,一生了。按板桥的性格,欢喜骂人的性格,尤其擅长刻薄地骂人的性格,板桥的一生,应该是贫穷的古怪卖画人;但板桥吹捧权贵的才华,并不亚于他的骂人的天赋,如果他走乖巧门客的路线,将会是富有而且显达的一生;第三个一生,他后来是坐上了县衙一把手的位置,政绩的不凡,有口皆碑,如果他遇上一位懂他的上司,他的一生,必有他想要的理想的仕途。    

半醉与半醒  一生  有多少故事可以流传    

皮五辣子的前半生,可以概括为一半清醒一半醉。醉的时候,他连普通平民都得讹上二百文,他讹过种田人菜园的菜,甚至连挑菜的担子都是讹来的。他讹过倪四的草屋当新房,扰得这对忠厚老实的夫妻日夜不得安宁。他讹人家绷子床,讹人家汤圆,洗个澡还讹人家一套衣服,醉后做得最混账的事情,则是口袋中有几文,必去赌场,而且每赌必输,输了再讹。但在清醒的时候,他又是随时随地为弱者排忧解难的勇为者。譬如敲盆“救火”、智当活宝、散钱救穷人、劝匪走正道,等等。足见当平民百姓遭遇苦难时,都希望身边能有皮五的突然现身,来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这些故事,流行了两百多年,至今仍然为百姓所熟知,所喜爱,并且一代一代的广泛流传。

     

处于半醉半醒之间的人,是最有故事的。板桥曾经这样自况过:“今日醉,明日饱,说我情形颇颠倒,哪知腹中皆画稿。”斜眼所看的世界,角度可能正好。因为其目光恰巧避开了俗辈的虚伪与陋习,而自己的言行,便会与常人大不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传世久远的名诗,正是他任潍县县令时写的。潍县,素以富庶闻名,然而他在任的前后数年,却连续遭遇了大灾难,第二年更是百年未遇的大旱,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板桥是位感性的激情盖过理性的冷漠的文学家、艺术家,对做官的门眼经以及办事的机巧丝毫不通,于是拍板决定,打开粮仓,让尚未饿死的百姓打借条领粮。一批畏首畏尾、循规蹈矩的部门领导反复提醒过他:程序,程序,程序,重要的事情说了三遍,板桥执意不听,以他一米五几的瘦小的身体暴发出骇人的怒吼:你们这帮迂腐平庸的混帐东西,人都吃人了,还在跟我谈一级一级的审批候复!开仓!放粮!有责任我一人承担!板桥其实骂对了,中国自古以来,清官能官众多,但大多被熟读政策条例,畏上欺下的中转机构执权者给损伤了。最终,板桥以“为民请赈忤大使”解职而归之时,驱三头毛驴出城门,一头自骑,一头小童引路,一头载书。出城门时,有绵延不绝的百姓沿途挥泪送别,板桥面对新上任的县令,说:“我郑燮之以婪败”,看看我回家的行囊吧,希望你上任潍县后,不要忘了我郑大爷卸任时的清贫!板桥在自己选编的文集里,有许多思归的诗与文,但他真实的苦衷是“进又无能退又难。”“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事实上,对于以莫须有的过错被解职,板桥是心怀怨尤的,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好官,但没有遇上懂自己的清醒的上司,如果运气好碰上了,他的破规突矩救难民,理应被誉为救民于生死一线悬的好官美德,那么,他可能被提拔到济南府委以重任,请相信,板桥一定是乐意的,那是另一种人生。板桥幸运的是有王爷这样的举荐者,这个背景相当了得,所以没有被重判,否则,他也许会冤困铁窗,那又是另一种人生。而以上的两种命运,都将成就不了八怪之首的郑板桥的真实走过的一生,当然也成就不了被世人永久传颂的板桥故事。    

皮五在为穷苦百姓解困救援时,也曾数次冒过锒铛入狱之险。其事实,冠以诓骗、欺诈、豪夺、赖讹之罪,并不为过。当然,他也因此被羁押过。但,没有人把他看成是有前科的人。五爹爹的尊称,响遍街头巷尾。皮五与板桥给我们的终极启示是:绝不要去做一个平庸的人,绝不要去做猥琐的人,即使如板桥那样到了“琐事家贫日万端,破裘唱补不禁寒。 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 ”的人生窘境,也不屈尊于富贵金钱。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郑板桥类似皮奉山捉弄有钱人的,为穷苦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了。    

与皮五捉弄、智讹有钱人依稀仿佛,板桥这方面的传说甚至事实真的不少。板桥来扬州不久,卖画的情况很不理想,“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他的墨色画常常遭遇冷眼。有一回,三位暴富的盐商兄弟盖了豪宅,跑来买板桥的字。银子是足够重的,但态度十分傲慢,言辞粗鲁狂妄。板桥就想羞辱他们一番,给他们的华堂取了三个字:“竹苞堂”。兄弟三人配了金匾悬于大堂之上,邀众多权贵名流前来欣赏,谁知众人看后皆大笑不语。其实,这个故事,在《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的是纪昀耍弄和珅的。竹,用隶书写,即可分解成个个。苞,上草下包,暗喻草包。很明显即“个个草包”的意思。其实,野史大多是道听途说。和珅的书法功夫,史有记载,纪昀捉弄不了他,且个个非指一人,用于单指和珅,更不能显示纪晓岚之才智。人们倒是更多地相信板桥如此地嘲弄富家三兄弟。    

另有一个故事更加值得相信,因为这是板桥的亲笔记载。说“板桥独处无侣,买小舟泛湖,轻摇慢荡,寻觅诗料。”忽见迎面开来一条豪华大船,在湖中“任意将篙戳人或船”,“撞船骂人,综计有五六次之多”。而众船皆唯恐避之不及,无一人敢言。打听后方知,是太守在大宴宾客,“仗势欺压良懦”。板桥当时的生活状态,与皮五类似窘迫,他出门躲债时,需在出租屋上贴一张字条,示催债者不可敲门,门又破又烂,板桥因事外出,你一敲,门破了,难免丢失屋中财物。这是板桥类似皮五的才智。他是在暗示逼债者,你打门,用力打门,打开了,里面值钱的东西丢了,你可赔偿不起。这当然也是一种无法之法,“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被生活逼到食不果腹的地步,聪明绝顶的板桥,总有他一套异于常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在如此艰难状态的落拓文人,丝毫没有丧失与权势抗争的勇气与智慧。板桥令划小舟者猛撞太守大船,太守令虎役架板桥至船厅,欲“立加笞责”,板桥面无惧色,厉声喝斥:今日乃我先皇之祭日,你身为朝廷要臣,大行歌舞酒宴与湖面,“国典俱在,岂容饶恕!”布衣面无惧色,太守一惧;布衣厉声喝斥,太守二惧;布衣深谙国家法律,太守三惧;布衣知晓今日“适为国恤”,歌舞声色一律严禁,一旦告至朝廷,必将大祸临头,太守四惧。此时的太守,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威武之气旋即化为一脸可怜媚色。板桥提笔写下一首杀气重重的诗,扬长而去。“越日”,太守派人“恳求板桥谨秘此事”,板桥如皮五般的辣性毕现,他讹得了太守“三百两金足数”,又如皮五当活宝所得五两银子给了一对穷夫妇一样,板桥把所“讹”三百金散给了湖滨一带贫苦人家。    

开始与结局  一生  行走的远近决定于执念    

人生总是不可预测的,人生总是不可确定的,但,冥冥之中,人生总有一种潜在的路线图。看板桥的传记,从他少年时代开始,就有一顶非凡的艺术家的桂冠,在看不见的远方,为他挂在陋室破壁之上。人生,其实也有其可以推而成理的确定性。    

丁家桐先生在他所著的《扬州八怪全传》中是这样写的: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 曾祖 新万,庠生;祖父 清之,儒官 ;父亲 立本,字立庵,廪生 儒官,我们姑且把它看做一个虚衔,而 庠生 廪生 都是俗说的秀才。板桥的父亲以教书为业,他随父读塾长达10年以上。可见,板桥所受的教育,远远胜过皮五。但青少年时代的贫穷,板桥是尝遍其苦的。“今年父 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连父亲最好最值钱的书都拿去卖了,却依然“时缺一升半升米”。板桥少年时代顽主的性格,与皮五亦有仿佛处。他无钱买墨买纸练字学画,便去净土庵揩油。老和尚见这个让人头疼的男孩一来,便会吓得低语:阿弥陀佛,快快地,离他远些。随手便把纸顺手拿个干净,严严实实地藏起来。板桥是知道老和尚避他并且惜纸的,便在大殿的墙上、神龛的板壁上,以及香案、门窗上到处写字作画。老和尚躲在偏远处,不住地默诵阿弥陀佛,却不敢出来阻止这个“胡作非为”的狂生。据说,这些涂鸦,一直保存到1921年。    

这就是板桥人生的开始。板桥说自己幼年读书“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他这样的勤苦发奋,内心所想,还是做官。他康熙五十五年中秀才,时隔16年之久,于雍正十年中举人,接着在乾隆元年中二甲第88名进士,这一切的跋涉行走,都是朝着当官的方向。而事实上,他诗书画的才华,远远超过仕途的能力。他虽然只活了73岁,但二百余年来,他的故事以及他的诗书画,依然活着。    

郑板桥曾经这样感叹过:“十载名场困,走江湖盲风怪雨,孤舟破艇。”矮小、瘦弱、贫困、厄运、疾病缠身的麻子板桥,内心的英雄情结是强大无比的。在七十二岁的时候,他这样傲视无物的评价自己惊世骇俗的文学与艺术才华:“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之中也。”客观地说,当时代的人,大都是以势利眼光观人的,板桥一生,豪放不羁,“所入润笔钱随手辄尽”,所以,他一生都是物质的贫困者,以致“晚年竟无立锥”,寄居于同乡李鱓之家。世人看这样一个穷画家,哪如看如今脑满肠肥的画匠。但,又有谁知,比谁都清醒地认识了这个世界的板桥,是一位绝世而立的英雄好汉。“黄金避我竟如仇,湖海英雄不自由”,所以,他便在书诗画中寻找自由的天地,他的非此非彼的“六分半书”,他的天马行空般的“乱石铺街”体,他的世人争相传唱的“板桥道情”,都是一种傲世蔑群的英雄情结的外化。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看多了,你或许就会明白,中国民间传奇中,往往充满了伪英雄情结。林冲是英雄吗?武松是英雄吗?宋江是英雄吗?当然,还有一些民族英雄的名字,不太适宜点及。一个连为谁舍命取义的终极目标都是大错特错的愚忠者,他可以拥有英雄的名义,但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英雄。真正意义上的平民英雄,不会糊里糊涂地为一朝昏君祭血于对民众漠不关心的荒淫之主。而美国大片中塑造的英雄,大多是凡而又凡的救凡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不凡公民。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二百余年来,普通百姓仍然会一代接一代的喜欢郑板桥,喜欢皮五辣子了。    

皮五的少年时代,与板桥有些相似处。他有过富裕的生活,接触过上流社会的各式人等,父亲还请了最好的老师,让他读了私塾。家财破败后,孤儿皮五浪迹街头,饱受饥寒交迫之苦,他熟悉下层贫民的艰难生活。在大街小巷,远郊近邻,皮五认识大家,大家也认识皮五。口袋里面有几文的人,都怕他,老远看着要绕道走,否则,一碰面,二百文就会被他讹走。《皮五辣子》(《清风闸》)这部书里的二百文,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首先,浦琳口中的皮五,生于北宋包龙图年代,大概地说,在其前后时期,一百文,可以买一支写大字的毛笔,或一斤淡水鱼,或一斤牛肉。当然,无法说清各地以及某时段物价的差异。在浦琳生活的清代乾隆年间,一文钱大约是现在的0.2元到0.4元。众所周知,钱的比值即使只有几十年,也可能会有巨大的变化。譬如30年前,扬州一平米房价是1000多到2000多,如今是8000多到10000多,北上广则会高出数倍。在古代货币与如今人民币的换算上,我们也只能听从板桥的那句警言:“难得糊涂”。那么,糊涂的说,皮五讹二百文,相当于三四十元人民币。无缘无故被他讹去几十块钱,不疼,痒,心里不舒服。当然,这只是开头我们对皮五的认识,到了后来,我们才渐渐看出来,皮五并不是谁都讹的,相反的,遇见比他穷的人,每回每回,他都能急中生智,把富人的钱讹给活不下去的弱者。其实,这就是能走进百姓心中的英雄情结,一种向善惩恶的精神执念下的英雄情结,一种与百姓呼吸与共的再寻常不过的英雄情结,一种存活与时空之间永远为普通百姓津津乐道的英雄情结,一种比那些愚忠的文官武将以性命捍卫昏君淫帝更值得肯定的英雄情结,一种无论是谁只要你愿意就可能去践行的英雄情结,一种随时随地都能出手救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芸芸众生的英雄情结,一种人们愿意把他作为最美的故事温暖内心的英雄情结。    

有关皮五的结局,三位说书家各有不同。在浦琳那里,皮五活了80岁,还儿孙满堂。在龚午亭那里,这位终身没有收徒的倔犟艺人,并没有留下具体的文字记载,但依据余版《皮五辣子》推而度之,应该是隐居于密处,无人知晓。在杨明坤的书中,皮五竟然活到100岁,笑而善终。    

一生,一生,一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话艺术家那里,皮五的一生虽各有不同,但都被文学的逻辑性合理的支撑着,并且温和地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崇尚真善美的祈求。    

其实,无论板桥还是皮五,结局怎样,并不重要。人生,关键的还是过程。他们的人生历程,或远或近,都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文化与精神财富。    

   

   

题外絮语    

虽然对《清风闸》,以及后来的余又春版《皮五辣子》早有涉猎,但第一次与杨明坤先生谋面,是在2013年的秋天。那是于海邀约的小聚会。席间,我说:杨先生,我想跟你录制全本的《皮五辣子》。杨明坤只是将信将疑地看着我,然后说:我想请你代我写本传记。他当然知道我是擅长文字的。    

有关杨明坤版《皮五辣子》影像、书籍出版的意义与目的,我在20144月呈给季培均局长的汇报文案中,曾以“经典性、紧迫性”,“标志性、拓展性”做了简略阐述。而季局的肯定与支持,成为日后启动这项文化工程的动力。    

说是文化工程,是因为它的规模性、完整性、多元性、创新性、严谨性、代表性。尤其是杨明坤在原先作品的基础上扩展为百集影像、十回书目,其中的艰辛与坚守,几乎处处都有故事。特别是尽可能保留扬州方言的原汁原味,在文字上保持扬州传统文化独有的韵味风貌,一批人所耗费的精力与心血,只需将余版与杨版做一个比较,便可不言而知。当然,虽然我们对影像及字幕做过五次校对,对书籍文字做过七次校对,由于个别扬州方言落实到文字时历史遗留的口口相传的模糊性,存疑依然难免,但我们一直恪守的对当今、对未来、对传统文化宝贵遗产负责任的态度,渗透在字字句句之中。    

记录、传承、创新、弘扬,是我们在完成这项工程中清晰的目标。文化事业,我们首先是为今人做,关键是为后人做。我们的初衷是,百年之后,依然会有百姓喜欢杨明坤先生所创造性塑造的皮五。那时的皮五,应该感谢由今天的文广新局季培均局长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的人文氛围,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全力支持,才使得杨明坤所塑造的皮五辣子,激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杨明坤先生有关一生,一生,一生的话题。在后来密集的交往中,杨明坤不只一次提到了他遇见的三位好局长。一位,是林竞亚局长,他破常规地把当时只是业余评话爱好者的小青年杨明坤招进了曲艺团,由此让他走上了专业之路,也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一位,是吴星飞局长。当年,是“文革”后首次举办全国最高规格的评话评书大赛。当时,送往省一级被筛选的名单中没有杨明坤。吴星飞力排众议,竭尽努力为他的《吞钩》争得了一个省里的增补名额,为他夺得全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赢得了宝贵机会。如果不是吴星飞的挽救性力挺,也许他的一生将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一位,是现任季培均局长。杨明坤先生说,在这之前,他荒废了十年人生岁月。季局全力支持杨版皮五的出版发行,为他赢回了不止十五年的艺术生命,否则,他的一生,将留下历史的遗憾。    

一生,一生,一生,有机遇的不确定性,也有矢志不渝攀登艺术巅峰的确定性因果关系。机遇改变命运,似乎带有不确定的偶然性,但归根结蒂,机遇更含有倾向崇高追求者的必然性与确定性。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另外一个具体的例子,便是杨版《皮五辣子》的录制、整理、出版。我最初的计划,只是想制作一套光盘,出一本书。而100集的超级体量,完全没有确定性的目标。2014年夏末收工时,是93集,这已经是一个超出预期的体量了。光盘送到省音像出版社,音像制作领域的“获奖专业户”欧阳长莲主任倾注了高度的关注,她主动为我们向集团申请了1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皮五的出版,她主动提出了免除出版、审稿、编辑、设计一切费用,她的目标,是要把它打造成文化影像的精品之作。她做过一系列获得全国音像制品大奖的题材,她知道杨版皮五的艺术价值。正是因为冲着这个目标去精耕细作,即使影像录制中有零点几秒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在专业性高档仪器下才能发现的讹误或者停滞,她也会不厌其烦地执着地返回到扬州来精确修补,这样的过程,是很“折磨”人的,而且有时候一周有几个返还。起初,我们考虑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所以是录制完一部分,送给她一部分。谁知道她的“苛刻”的质量要求,让我们不断地停在原地打转数圈,才能缓慢地前行。与我们平常的影像制作规程比较,欧阳的“规矩”,真正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叫专业化的严苛。当然,欧阳式的执固坚守,也给了我们文化艺术工作的一种提醒:那些急功近利的艺术产生,虽然依托关系与运作,可以拿到所谓的大奖,可以炒作得风生水起,但短暂“辉煌”之后的销声匿迹,这是文化艺术追求的主旨与本义吗?我们,为什么要去拿奖?我们为什么要去打造精品?目标与企求是那样的功利与世俗,又怎么可能真正打造出流传于世的走心力作?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欧阳的“折磨”时,93集终于录制完成,随即率数交给了欧阳主任。一个半月后,我接到了欧阳的电话,她说,这部作品,我们有可能会送全国展,但,93,说出来,总感觉没劲。她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再录7集,这样,就成了一部叫得响的百集名作。这句话,在我心里实实在在地引发了共鸣,我放下欧阳的电话,便拨通了杨明坤先生的手机,手机那一头的共鸣更为洪亮。杨明坤是这样说的:录93集尾声部分时,正值高温酷暑,连续地紧张劳作,确实有身心疲惫的感觉,心头想,就这么收了吧。就这么收了,秋凉时节,冷静回想,总感觉意犹未尽,皮五的人生命运,好像还没有被完全说尽说透。杨明坤说:再添7集,正合我意!后面7集的录制,异常顺利,可谓一气呵成。百集皮五,在停下来一个半月后,更为理想地得以圆满。    

我又要说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了。在先期录制期间,由于我们在《扬州晚报》上做了连续报道,曾经有几家音像制作公司找过我,在保证质量(当然不是欧阳式标准)的前提下,价格极具诱惑力。还是用如果吧,如果当时答应了这些“价廉物美”的公司,皮五,不会是今天的模样。在这里,我还是要感谢我最好的同学,凤凰出版集团的老总吴小平。数十年来,我有事找他帮忙,打电话,从来不拟腹稿,从来不添加虚词,一两句直言,说得明明白白。小平的答复,一向干净利落,从未有过一字半字的托辞。我们的性情,始终保持着书生年代的融洽与契合。皮五的系列出版,当然要找他帮忙。小平说:伯达,你有什么要求,告诉我,我来找社长。这样优越的条件,我当然不会考虑其它那些音像制作公司。其实,做任何事情,最初确定的标高,直接决定着未来的最终的走向与结果。小平对皮五出版的鼎力支持,在这里,不必说感谢,那会感觉别扭,因为我们是最好的同学。    

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是有潜在的确定性决定的。    

从容不迫的坚守,缘于非功利的文化心态。    

譬如皮五的文字整理。在2013年的准备期间,我们上网购买了十多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皮五(37万余字),其中三分之一是复印件,价格却比原书要高几倍,这说明,这部经典的扬州评话传统书目,依然深受广大书迷的喜爱。那么,决定扬州评话图书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主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原汁原味的扬州话,生动精采的扬州风土人情的细腻展现,这才是地方文化的本源,这才是可与世界上任何一种精萃文化平等交流的价值所在。这样,就给我们的文字整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当然,在如何处理去文学性、去普通话标准化的口语表述与文字及语言的教科书式的规范标准的关系上,一直存在两种观点的碰撞。在文字整理的团队中,有些人并不赞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那么,整理出来的回目,虽然符合汉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表述,却缺乏了扬州方言的肌理。经过几番讨论之后,我们毅然舍弃了十多万字的整理书稿,让另一部分熟谙扬州方言的人重新开头,全面恢复扬州地方方言的特质与风味。我们没有追求速成,我们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用最高标准,打造出扬州传统文化艺术真正意义上的精品。    

杨版《皮五辣子》百集影像、十回目(120万字)线装书与平装书、论文集四系列终于如期出版发行了。皮五,他是一位老人;皮五,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艺术,总是在求索、创新、突破中不断地得以传承,得以弘扬,从而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站立成独有的生机勃发的风景。    

一生,一生,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是生命状态的任性更换,而是生命的不断长大,生命的永远鲜活,生命的无限焕新。    

也许,杨版皮五,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缺失与遗憾。这,不要紧,要相信后来人。后来人,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768号